中風病患的潛在殺手-跌倒
 
中風病患的潛在殺手-跌倒

中風患者的潛在殺手--跌倒            張延弘醫師

   

 

    王老太太因為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左側偏癱,接受復健治療後,原本已經恢

到可以使用柺杖自行走路,並且在門診追蹤控制以預防腦中風復發。昨天偶

在醫院裡遇見她先生,原本以為只是碰巧他到醫院看門診,和他打招呼後才

道,王老太太因為在家裡不慎跌倒而造成左髖關節骨折,臀部疼痛到無法站

立,更不用說走路了,目前住院準備開刀將骨折處固定,我聽了不禁感到十分

惋惜。

 

老年人為何容易跌倒?

  老人家因為年紀較長的關係,身體各個器官機能逐漸衰退,導致身體協調性

及敏捷性變差,而且視力退化造成視野模糊不清,若是日常生活環境障礙物較

多,步行或移位時便容易跌倒。老年人受傷的原因,有將近九成是因為跌倒所

引起。尤其是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或周邊神經病變

等,以及合併有多種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由於常服用多種藥物,為

跌倒之高危險群。跌倒造成的傷害,輕則肢體擦傷或挫傷,重則可能造成關節

脫臼或骨折,甚至跌倒時因為頭部撞擊其他物體而導致頭骨骨折或腦內出血,

不可不慎。

 

為什麼說跌倒是中風病患的潛在殺手?

  腦中風患者常因腦部神經損壞後導致肢體無力、身體協調性及平衡感變差,

或是合併有視野缺陷、認知功能變差,亦或有姿勢性低血壓(站立的瞬間血壓

比坐著或躺著時較低),加上因為身體感覺器官退化的影響,發生跌倒的機率

比一般同年齡的人來得高。根據研究統計,腦中風患者最容易在中風後的前三

個月發生跌倒,在一天裡面以早上六點至十二點最易發生。發生的地點以病患

個人寢室最常發生,尤其是在移位時(下床或從床上移到輪椅時、從坐姿起立

要步行時),其次則為走廊、浴室和廁所。約將近兩成跌倒的病患產生骨折、

關節脫位或顱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而許多曾跌倒的病患,因為害怕再次跌倒

而不敢獨自移位或走動,影響復健的成效,日常活動變得較退縮,較倚賴他人

照顧。多次跌倒的病患,除了內心的畏懼之外,也常因前述的併發症導致病患

不願下床活動,容易造成心肺功能衰退,以及呼吸系統和泌尿道之感染。

 

跌倒後有什麼症狀時要懷疑骨折?

  跌倒後若是患者有持續嚴重的關節疼痛,或是肢體有瘀血腫脹,原本有力氣

的肢體變得無力或不敢移動。無法用語言溝通的患者,若是要移動病患癱瘓的

肢體時,病患會以正常手去阻止,臉上有痛苦的表情。有這些情形時要高度懷

疑有骨折或關節脫臼的問題,應該將患者送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要如何預防跌倒的發生?

  為了促進中風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預防跌倒是一件

很重要的事。以下列出一些在環境上以及病患本身應注意的事項:

(一) 環境方面:室內光線要充足,夜晚燈光要明亮,不要太昏暗,但也不宜

太刺眼。室內的空間不宜太過狹窄,或是有太多障礙物,如隨意放置的箱子、

散置於地的玩具、凌亂的電線、書報或雜物。地面要平坦,走道要通暢,如果

有手可以扶靠的地方更好。地板清潔時,盡量使地面不要太濕滑。浴室地板放

止滑墊,馬桶及浴池旁可以安裝扶手,門檻或樓梯以鮮亮顏色標示以利辨

識。

(二) 病患本身:穿著鬆緊適宜的衣物,太緊容易阻礙四肢血液循環,影響感

覺靈敏度,太鬆則要可能因移動時不小心被鉤住衣物、或踩到褲腳而跌倒。宜

穿著鞋底有止滑功能的鞋子,避免穿著高腳跟的鞋子。身體狀況不佳時,如頭

昏眼花,手腳無力,如果需下床或移動時,尤其是三更半夜的時候,千萬不要

怕麻煩家人,一定要有人在旁扶助或看著以便隨時攙扶,否則一不小心跌倒,

可能要麻煩家人更多的事情。身體平衡感較差時,最好使用柺杖走路,最起碼

拿把傘撐著走,多一個支撐物較不容易跌倒,不要怕沒面子,而且沒面子總比

跌倒後沒了健康來的好。

(三) 生理方面:服用多種藥物時,病患及照顧者宜瞭解各種藥物之作用與副

作用,隨時與醫師討論病患服藥後的情況,以避免因為服藥不當而造成暈眩、

嗜睡等情形。適度的有氧運動及健身操、柔軟體操,以增進肌力及耐力,增加

身體柔軟度和關節的活動範圍。早晚氣溫低時容易關節僵硬,反應較遲鈍,應

穿著適宜的保暖衣物,以降低跌倒的機率。

    跌倒是照顧中風患者不可輕忽的一件事,但是只要在小地方多用點心注

意,這個無形殺手也就會消失無蹤了。

(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

 

 


安康復健科診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54號2樓 電話:02-25679275
Apycom jQuery Menus